【身边的榜样·九】雷江梅:科研与教学相得益彰

时间:2015-12-13  


  在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涌现出一大批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他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用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丰富教学,不仅科研成就斐然,而且教学效果优异,做到了二者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院近现代史系雷江梅副教授就是这样的老师之一。

  

  

  潜心钻研

  自武汉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起,雷江梅老师就开始了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关问题的潜心研究。从博士阶段对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到博士后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熟读经典著作到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围绕研究方向层层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近年来,她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殊资助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国家级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习与探索》等刊物发表文章十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雷江梅老师认为,写文章、做科研要有问题意识,不能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为了拿项目而做研究。她的成果《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述评》、《邓小平的世界历史眼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从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优势》、《应对金融危机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学术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认识与未来发展》、《文化全球化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选择》等均密切联系中国发展实际,回应国内外理论界聚焦的热点问题,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又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她的一批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如《邓小平的世界历史眼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获优秀论文奖;系列论文成果《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获“中国博士后基金会、中央党校首届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一等奖;《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获武汉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优秀奖等等。

  

  

  教研相长

  对于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来说,科研必须服务于教学。在不断进行科研的同时,雷江梅老师将自己多年潜心研究的积累充分整理、消化,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让学生既感受到新鲜与活力,又能带给学生无穷的正能量。她讲授的本科生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视野开阔,将中国史、世界史与中国政治、世界政治联系起来,纵横穿越、博古通今;方法创新,巧妙将教学内容以故事、电影、课外书籍等方式呈现,让学生耳目一新。她的学生这样说:“雷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信服、是理解、是信心,有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有对国家的深刻认识、还有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雷老师是与我们走得最近的老师,这种近距离是心灵的相近,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家互动,不忽视任何一个人,让我们对历史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雷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政治知识,还有为人为学的道理,这些道理常常在她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悄悄发生。我们真心喜欢这样正直、善良、负责任的好老师。”雷江梅老师讲授的研究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则是她最擅长的领域,是她最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她将自己的研究积累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开展专题式教学,尤其将理论体系与中国的现实联系起来,并凸显世界视野,将理论活化到实践中,受到教学督导老师的高度评价。教学督导老师听了她的课之后,这样评价到:“雷江梅的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人耳目一新,让我们听到了最前沿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解读”、“深刻而又有新意,让我们听到了鲜活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无止境

  雷江梅老师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源于她的刻苦勤奋和学术专攻,另一方面又源于她的谦逊好学及善于思考。学术研究的道路是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雷江梅老师认为在这条道路上自己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欠缺。她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如何让自己的科研积累丰富起来以利更好地“教书育人”,是她一直思考并为之努力的目标。雷江梅老师将学习当做一种习惯,她向自己的老师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当她在科研中碰到难题,她会想到自己的导师以及曾经教过她的老师们,向他们虚心求教;当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她会向系里的同事们请教学习,同他们相互交流。很多时候她会立足课堂向学生们学习,学习当代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雷江梅老师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虽然这不是她科研的直接方向,但正是她对历史知识的温习、补充、钻研、消化,扩展了她的研究视野,拉长了研究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的纵深。将对于马克思中国化的研究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世界历史视野之中,这正是当前学术研究所缺乏的“历史与现实感的结合”。在教学中学习,在研究中教学;不断地思考和求索,不停地奋斗和攀登,这就是她收获成绩的“秘诀”。(供稿:历史系杨积少    编辑: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