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五:博导印象】责任使人生更高远 ——专访博士生导师邱观建教授

时间:2015-12-13  


  【导师简介】邱观建,男,教授,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常委;兼任湖北省党史学会理事、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协会副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副主任。邱观建教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交通部科研课题、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1项,承担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内权威、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先后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获教育部首届德育创新奖、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担任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奖评委会委员、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学优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特色专业评审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研究生培养:通过彼此合作,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作为我校党委副书记,邱观建老师每天要处理学校日常事务;作为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博士生导师,他又要承担博士生培养和学术科研工作。所以采访一开始,我们就迫切地希望邱教授与我们分享他培养研究生的心得。邱老师对于培养研究生有着他自己的独到看法:“我带学生的第一点原则就是,我与学生是真诚的合作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平等的探讨。第二点原则就是:作为老师,我们要对学生负责任。这也是我当了几十年老师,自己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所谓的负责任是对他的学习负责、对他的发展负责任、对他的人生也要负责任。”我们的采访也就由此展开。

  1977年,邱老师考取了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经历,邱老师颇有感慨。“我们那一代认为上大学就是进了天堂。我们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是幸运的”。

  在此之前邱老师也响应国家号召下过乡,读过中专,当过几年中学老师,所以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让他倍加珍惜,“经历了这些再去上大学,我们的努力是由内而外去发散的。”当年的努力已经影响了邱老师一生。邱老师说到:即使当了博士生导师,做了教授,他仍然在继续努力,不敢懈怠,这已经成了习惯。我们不禁疑问,支持邱老师不断努力的动力又是什么呢?邱教授说:“我们那一代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单位负责任,再说大一点对社会负责。”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正是拥有对事业、家庭、学生的责任心,邱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在他挚爱的教育事业上。邱老师把对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这也是我当了几十年老师,自己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所谓的负责任是对他的学习负责、对他的发展负责任、对他的人生也要负责任。作为老师,要尽量去影响学生,并不是说教他如何做什么,而是通过老师的言行,通过在彼此的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关心学生。关心他们,主要是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的发展,关心他的学业,当然也要关心他的工作,甚至还会关心他们的婚姻恋爱。因为这些都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东西。”研究生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论文的写作,邱老师对学生所写的文章也高标准,严要求,即使自己再忙,他也会跟他的研究生们交流论文,畅谈各自的想法和意见。  

  科学研究:做课题是个触类旁通的过程

  邱观建老师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在国内权威、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曾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湖北省优秀论文奖,教育部首届德育创新奖、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承担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

  作为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奖评委会委员、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教学优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特色专业评审专家,邱老师在谈到做科研时讲到:“做课题是个触类旁通的过程,从一个切入点进入,再从这个点展开。”这几年邱老师致力于党建研究,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研究。这是党建研究中比较新的领域。邱老师由此点切入,不仅做理论研究,也做应用型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做党建方案。

  所谓“触类旁通”,邱老师体会到,一是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即从一个具体问题和一个具体视角切入,再拓展到学科其他相关问题;二是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三是勤于思考,善于由此及彼。邱老师津津乐道地谈起他的“得意弟子”——高洪波博士。“高洪波有他的特点,首先,他很勤快,勤学习,很努力。第二个他勤思考,看了文章写了东西会自己去思考。这是我们强调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他能够去消化,通过将观点内化为自己的所得。第三,他勤动手,爱写文章。他是保送的博士,跟我做研究的这几年,他参与了我的许多课题,调研、资料的搜集整理、成果的出版整理,他都参与了。参与做课题对研究生来讲很重要,在做课题的参与过程中使自己得到逐步提高。”

  对青年学生的忠告:“人更需要的是精神需求”

  邱老师多年从事研究生教育和分管学校学生工作,关于青年学生的发展他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的话题自然就谈到了关于现在青年研究生教育和发展的问题。

  当我们问邱老师对现在所谓“80后”、“90后”的学生有什么看法时,他谈到:“现在的学生处的时代好多了。社会的发展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现在的年轻人的基础普遍好,信息获取的能力、外语的能力都相当好。”这是现在的学生与以往学生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他们这一代人十分羡慕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对社会、时代的责任的认识普遍存在欠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我’,对利益价值的判断有偏差。”邱老师认为,人的心胸要开阔,目标才会更高,动力也就更强。“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这么好的社会,但是他往往感觉不到,总是会有很多的怨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如果只限于自己利益的得失,他就不会有更高远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必须要有这点认识。”

  关于现在的年轻学生如何克服浮躁现象的问题,邱老师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关键原因是要认识和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邱老师谈到:“说到对物质的追求,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物质,都想生活得好一点。共产党的目标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幸福。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梦,是希望中国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富强、幸福、和谐的这个目标,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物质,我们不是超人,我们注重的是你获取物质的途径。你对社会贡献得越多,你获取的也就越多,社会给予你的也就越多。一味地追求物质,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你得到的除了物质本身,什么也没有。”

  人更需要的是精神需求。人必须要有目标。有目标,你才会去努力,去奋斗。“中国梦是什么。它就是目标,理想和追求。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过程。现在我们要更多地引导学生的是,在学好专业本领的同时,学会如何认识社会、如何认识自己,这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财富。本科,硕士,它是不断地培养人的思想境界的过程,境界高了,眼光高了,他就看得更远,会自己判断现实、未来、努力和所得。人的认识不一样,他的目标,他的动力、他的付出也就不同。什么叫成功?这很难界定。但沿着高远的目标努力,尽最大能力做事,这本身就是成功。人要不断地设置自己的目标,再不断地调整目标,然后设置更高的目标。”

  青年学子往往都有好高骛远的心态。在这一问题上,邱老师认为:“好高骛远可以说是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年轻人需要梦想,只不过,目标是在历练后再逐步修正的。修正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有梦好过没梦,追梦是好事。只是梦也是需要修正的。正如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梦,它也是经过几代人不断修正逐渐现实化的。”

  采访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邱老师温文尔雅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谈话,我们仿佛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对人生、对社会又有了更新的认识。这让我们想起了“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句话。邱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更是一位在生活上为学生指点迷津、答疑解惑的“人师”。“责任”始终是邱老师反复提起的词,他希望青年学生能够肩负起家庭、社会乃至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为正是责任使人生更高远。(学生记者:田春艳 刘元元 稿件编辑:胡若晨 田春艳 )